俄罗斯炮击斯维亚托希尔斯克的诸圣堂,累计已有113座乌克兰教堂被摧毁。泽连斯基:俄罗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不应有一席之地

2022 年 6 月 4 日美国东部时间晚上 8:08更新 8小时 25分钟前
来自CNN的Victoria Butenko,Julia Presniakova和Bex Wright

泽连斯基说,斯维亚托希尔斯克的诸圣堂在俄罗斯炮击后被摧毁

6月4日星期六,乌克兰斯维亚托希尔斯克的诸圣堂被烧毁。
6月4日星期六,乌克兰斯维亚托希尔斯克的诸圣堂被烧毁。(@GoncharenkoUa/推特)

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伦斯基(Volodymyr Zelensky)表示,俄罗斯炮兵周六“摧毁”了乌克兰东部斯维亚托希尔斯克的诸圣教堂。

“它首先在苏联时代被摧毁,”泽伦斯基在Facebook帖子中说。“后来它被重建了。所以它被俄罗斯军队烧毁了。

“占领者确切地知道哪个物体正在被炮击,”他说。“他们不在乎把什么变成废墟。

乌克兰一直呼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剥夺俄罗斯在该组织的成员资格”,因为它“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摧毁了欧洲如此多的纪念碑,文化和社会遗址”。

“我们期待联合国和教科文组织做出合乎逻辑和公平的回应,”泽伦斯基说。“它是联合国,其宪章没有规定与恐怖分子有联系。俄罗斯的孤立必须是彻底的,它必须为其罪行负责。

一些背景: 根据教堂的官方网站,原始寺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26年。

在另一份声明中,顿涅茨克教区表示,这座更大的寺庙于2005年重建,使用了16至17世纪的俄罗斯木制建筑传统。

泽连斯基说,俄罗斯炮击后,乌克兰历史悠久的修道院被烧毁

该网站自 16 世纪以来一直存在

美国东部时间 2022 年 6 月 4 日下午 2:39
蒂莫西 ·HJ·尼罗齐 | 福克斯新闻

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表示,乌克兰一座拥有数百年历史的修道院在遭到俄罗斯炮击后被烧毁,无法修复。

在俄罗斯入侵部队的一系列集中轰炸后,斯维亚托哥尔斯克修道院的诸圣修道院于周六被点燃。 

修道院是在莫斯科宗主教区保护下的宗教机构,该宗主教区继续支持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 

乌克兰记者阿加斯·戈尔斯基(Agath Gorski)报道了这场大火,他在推特上发布了这场灾难的镜头。

“顿涅茨克地区斯维亚托哥尔斯克修道院的木制诸圣修道院因俄罗斯炮击而着火!” 戈尔斯基说。“修道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500 年代。俄罗斯第二次炮轰它。这是俄罗斯野蛮的又一行为。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是神圣的。”

泽连斯基周六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燃烧圣地的视频。

修道院位于乌克兰顿涅茨克地区,主要由木材制成,自 16 世纪以来一直存在。

这场大火可能会使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的普世关系更加紧张。持续的入侵促使东正教主教与莫斯科宗主教区分开,并开始运作独立的主教团。

泽伦斯基总统说,自战争开始以来,俄罗斯炮击已摧毁了乌克兰的113座教堂。

来自CNN的玛丽娅·奈特在亚特兰大

4月10日在乌克兰卢卡希夫卡村一座被摧毁的教堂的外观。
4月10日在乌克兰卢卡希夫卡村一座被摧毁的教堂的外观。(Anastasia Vlasova/Getty Images)

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伦斯基说,在与乌克兰的“全面战争”期间,俄罗斯炮兵“摧毁了”113座教堂。

泽伦斯基在周六的夜间讲话中说:“其中包括古代人 – 那些经受住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未能抵御俄罗斯占领的人。
“还有一些是在1991年以后建造的。斯维亚托希尔斯克修道院所有圣徒的Skete的重建始于2001年。6月10日将是建设开始的又一个周年纪念日,“他说。

周六早些时候,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了斯维亚托希尔斯克修道院的诸圣堂被俄罗斯炮击“摧毁”。

泽伦斯基在他的讲话中指出,这“不是对修道院的第一次炮击”,并且“三名修道院僧侣在周三被俄罗斯炮击打死。礼拜仪式被迫在地下室举行。

据总统说,来袭的俄罗斯炮兵的声音在修道院里是“恒定的”。

泽连斯基指出,斯维亚托希尔斯克修道院“属于乌克兰东正教,在莫斯科仍然被认为与俄罗斯东正教有联系,但即使这样也不能阻止俄罗斯军队。

鉴于“俄罗斯东正教高层对乌克兰侵略的支持”,泽伦斯基呼吁乌克兰东正教“得出结论”。

“俄罗斯军队可以停止焚烧教堂。俄罗斯军队可以停止摧毁城市。俄罗斯军队可以停止杀害儿童。如果莫斯科的同一个人只是下达这样的命令。事实上,仍然没有这样的秩序,这对整个世界来说都是一个明显的耻辱,“他说。

11小时 38分钟前

大火吞没了乌克兰东部城镇斯维亚托希尔斯克的主要修道院寺庙

来自CNN的Olga Voitovych和Bex Wright

乌克兰东正教会在一份声明中说,星期六,大火吞没了乌克兰东部斯维亚托希尔斯克的诸圣木制修道院的主要寺庙。

“由于敌对行动,斯维亚托希尔斯克修道院的诸圣区领土上发生了大规模火灾,”声明说。“火焰吞没了主庙。

迄今没有人员伤亡的报告。

根据教堂的官方网站,原始寺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26年。

在另一份声明中,顿涅茨克教区表示,这座更大的寺庙于2005年重建,使用了16至17世纪的俄罗斯木制建筑传统。

六月 4 20226:29 下午 EDT

“俄罗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不应有一席之地,”泽伦斯基在文化遗址被摧毁后说。

Ukrainian President Volodymyr Zelenskiy speaks during a joint news briefing with Polish President Andrzej Duda, Lithuanian President Gitanas Nauseda, Latvian President Egils Levits and Estonian President Alar Karis (not pictured), as Russia's attack on Ukraine continues, in Kyiv, Ukraine April 13, 2022. REUTERS/Valentyn Ogirenko

2022年4月13日,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在与波兰总统安杰伊·杜达、立陶宛总统吉塔纳斯·瑙塞达、拉脱维亚总统埃吉尔斯·莱维茨和爱沙尼亚总统阿拉尔·卡里斯(未图)的联合新闻发布会上发表讲话,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攻击仍在继续。瓦伦丁·奥吉连科 |路透社

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伦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呼吁在乌克兰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址被摧毁后,俄罗斯从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移除。

“俄罗斯炮兵今天再次袭击顿涅茨克地区的斯维亚托希尔斯克修道院。摧毁了弗希斯维亚茨基修道院。它于1912年被奉献,“泽伦斯基在NBC新闻翻译的社交媒体帖子中写道。

“占领者确切地知道哪个物体正在被炮击,”泽伦斯基写道。“他们知道在斯维亚托希尔斯克修道院的领土上没有军事目标。据了解,约有300人逃离敌对行动,其中包括60名儿童。但是,俄罗斯军队仍然在炮击月桂树,就像整个顿巴斯一样。就像乌克兰的任何其他领土和任何其他可以到达的对象一样。他们不在乎把什么变成废墟。

泽伦斯基说,乌克兰议会呼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取消俄罗斯在该组织的成员资格。他补充说:“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除了俄罗斯之外,没有哪个国家摧毁了欧洲如此多的古迹,文化和社会遗址。

“俄罗斯在乌克兰烧毁的每一座教堂,每所学校被炸毁,每一座被摧毁的纪念碑都证明俄罗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没有地位,”泽伦斯基说。他补充说,乌克兰希望“联合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出合乎逻辑和公平的回应”。

“它是联合国,其宪章没有规定与恐怖分子有联系。俄罗斯的孤立必须是完全的,它必须为其罪行负责,“泽伦斯基说。

— 杰西卡·迪克勒

亲俄乌克兰东正教会与莫斯科宗主教分裂,“对普京造成巨大打击”

分析人士说,教会分裂“在普京的叙述中打了一个洞”,因为入侵乌克兰

泰勒·奥尼尔 |福克斯新闻发布  2022年5月29日 17:01 EDT

乌克兰东正教会(UOC)已正式与莫斯科牧首基里尔分离,基里尔是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的重要盟友,在普京入侵乌克兰期间,一位分析人士称之为“对普京的巨大打击”。

乌克兰有100多个教会拒绝了UOC,转而支持位于基辅的Othodox教会乌克兰(OCU),该教会于2019年从莫斯科分裂出来。然而,UOC本身周五宣布从莫斯科“完全独立”。

基里尔似乎在周日的评论中淡化了这一举动。

“我们完全理解乌克兰东正教会今天是如何受苦的,”俄罗斯东正教会的负责人在莫斯科市中心的基督救世主大教堂说。他警告说,“恶意之灵”想要分裂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东正教徒,但宣布他们不会成功。

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Vladimir Putin)于5月9日星期一在俄罗斯莫斯科举行的纪念二战结束77周年胜利日阅兵式上观看。

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Vladimir Putin)于5月9日星期一在俄罗斯莫斯科举行的纪念二战结束77周年胜利日阅兵式上观看。(米哈伊尔·梅策尔,人造卫星,克里姆林宫泳池照片通过美联社)

然而,前DIA情报官员、《普京的剧本》(Putin’s Playbook)一书的作者丽贝卡·科夫勒(Rebekah Koffler)称此举是对普京的“巨大打击”。

“这对普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科夫勒周日告诉福克斯新闻数字。

“基里尔和普京是朋友,”她解释说,并指出俄罗斯总统“已将俄罗斯东正教武器化为地缘政治工具”。

俄罗斯东正教基里尔牧首于4月23日星期六在俄罗斯莫斯科的基督救世主大教堂举行复活节崇拜。

俄罗斯东正教基里尔牧首于4月23日星期六在俄罗斯莫斯科的基督救世主大教堂举行复活节崇拜。(谢尔盖·弗拉索夫,俄罗斯东正教新闻服务通过美联社)

“普京统一俄罗斯世界的想法,包括乌克兰和其他后苏联国家,取决于俄罗斯是基督教的中心和独特的欧亚文明的中心,俄罗斯人认为这是例外,就像美国人认为美国是例外一样,”科夫勒补充说。“一旦教会分裂,它就会把整个神性的想法从中剔除。

这位分析师表示,新独立的UOC不太可能加入OCU。然而,她确实预测,一些UOC教会将选择留在莫斯科,反对该教派的理事会。

“随着俄罗斯军队逐渐但稳步地建立对乌克兰东部和南部的控制 – 普京在战争现阶段的主要目标 – 他们必须平衡教区居民的利益,”科夫勒解释说。“一些神父可能会决定坚持莫斯科,以便在可能的新政权中生存下来,如果普京成功地完全控制顿巴斯并建立所谓的’Novorossiya’(新俄罗斯)。

科夫勒将分裂归因于普京的军事战略,她说,这涉及直接针对平民和民用基础设施,以迫使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伦斯基结束痛苦。

Russian President Vladimir Putin attends the Orthodox Easter service in the Christ the Savior Cathedral in Moscow, Russia, Sunday, April 24, 2022. 

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于2022年4月24日星期日在俄罗斯莫斯科基督救世主大教堂参加东正教复活节仪式。(美联社照片/Alexander Zemlianichenko,Pool)

“无论你站在谁一边,即使你相信普京为什么这样做的解释,作为一个精神上的人,你也不能宽恕平民的死亡,”她说。

“最重要的是,这种分裂在普京的叙述中打了一个洞,即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在精神上和种族上是一个民族,因此乌克兰不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存在,”她总结道。

2018年的一项调查发现,乌克兰约有67.3%的人口认为自己是东正教的一个或另一个分支,其中28.7%是基辅OCU的一部分,23.4%是“东正教”,12.8%是UOC。另外7.7%的人口认为是广泛的基督徒,而乌克兰拜占庭礼天主教徒占9.4%,新教徒占2.2%,拉丁礼天主教徒占0.8%,穆斯林占2.5%,犹太教占0.4%。另有11%的人宣称自己没有宗教信仰或无党派。

Tyler O’Neil是Fox News的编辑。在推特上:@Tyler2ONeil。新闻提示可以发送到:tyler.oneil@fox.com。

这是为什么?乌克兰出现民众对当地华人不友好的声音和举动

中国在乌留学生遭恐吓跟踪!中国青年报 2022-02-26 16:17

中国公民身份在乌克兰遭遇尴尬

在乌留学生:我不再敢承认是中国人!谈论乌战,请留点口德东方睿见 3D实验室 2022-02-27 14:57

为了在乌同胞安全,请停止打鸡血

微博、抖音、微信号召:停止散播乌克兰美女等不当言论!有中国留学生已遭到恐吓跟踪每日经济新闻2022-02-26 21:29:54 每经编辑 程鹏    

“中国驻乌克兰大使馆”公众号2月26日发布消息,最近一段时间,随着乌俄战事不断升级,乌社会上极端行为增加,出言不逊甚至持枪射击,给我在乌中国公民造成安全风险。

据CGTN,当地时间25日,一名在乌克兰基辅的中国留学生步行前往超市购买物资时,遭到了当地民众的威胁与恐吓。她说,目前乌克兰形势较为严峻,当地部分民众情绪激动。

7674754116439315456.jpeg

据环球时报,目前仍滞留在乌克兰基辅的中国留学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有基辅当地民众向中国留学生反映,乌克兰多家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散布不实消息,称“中国支持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目前已经出现乌克兰民众对当地华人不友好的声音和举动。

2月25日,@微博管理员 发布消息,站方对排查到的攻击谩骂、引战对立等622条内容进行处理,对105个违规账号,视程度采取禁言7天至关闭账号的处置;对排查到的恶意调侃、宣扬对立等542条内容进行处理,对74个账号,视程度采取扣除信用历史分至禁言30天的处置。新浪微博管理员呼吁广大网友:在关注热点积极讨论的同时,要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理性发言。

同时,抖音平台方面也发现,极个别用户借助热点事件,不当蹭热、玩梗。特别是以痛点为笑点,发布诸如“俘虏乌克兰美女”等视频,传播不当价值观,破坏平台氛围。对此现象,平台进行了集中打击,共处理违规视频6400条,中断违规直播1620次,并对相关账号进行了处置。

<h3 id="乌克兰民众为什么会对对当地华人不友好的声音和举动?
为什么会出现乌克兰民众对当地华人不友好的声音和举动

有中国留学生反映,乌克兰多家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散布不实消息,称“中国支持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是不是就是这个原因,未见大使馆发表意见,如以下微信公号所记,还有各大网站有关乌克兰报道后的留言,都值得注意。

这时候意淫“乌克兰美女”,你还能再猥琐一点吗? 2022-02-26 22:54海边的西塞罗

谷神ceres:为战争狂欢的烂人,扒你家祖坟的不是乌克兰 2022-02-26 16:41谷小九

为了在乌同胞安全,请停止打鸡血 2022-02-26 17:53 老鼠记者 兔子兔子画漫画

江天明:建议将中国那些俄粉普粉派去支援俄罗斯打仗2022-02-26 02:11天明时光

鹿鸣君:远方的战火,可以帮助我们看清身边的一些人 2022-02-25 23:54呦呦鹿鸣

中国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建设新文化任重而道远

近日网上流传标题为”资中筠:颂圣为奴六十年:中国知识分子活祭”一文,系作者一篇文章的一段,该文原标题为《中国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和失落》。作者不认可他人强加于该文的标题。今将原文发表以尊重作者的原意。如访问出现障碍,中国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 -价值中国网保存的也和原件一致。

中国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

建设新文化任重而道远

资中筠

本文试图将中国知识分子——略相当于古之“士”——的精神演变从一个角度理出一条脉络,探求出路。重点在思想文化,不可能涵盖一切,当然也不可能孤立于大的历史发展背景。

中国“士”的黄金时期在春秋战国,真正的“百家争鸣”发源于此时。至今国人引以自豪的“几千年的辉煌”,从思想层面说,实际上就是那个时期所创造以及后来的流风余韵。自从秦始皇建立大一统专制制度,到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一家之后,思想开始受到禁锢,难以出现在平等基础上的、充分自由的“百家争鸣”,但文化学术也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中国农耕文明达到的高度和精致程度为世界之最,适应这一文明的专制皇朝制度也设计周到、高度成熟。所以凭武力征服中原的游牧民族都在文化和制度上被汉化。又由于地理的特点,可以长期封闭,“六合之外,姑存不论”。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所谓中国是唯一未中断的文明古国,原因在此。所以笔者常说中华民族早熟、早慧。

一般欧洲史家把欧洲近代史从15世纪中叶算起,因为那时开始出现与中古告别的文艺复兴、宗教改良,以及各种新思潮,为后来的启蒙思想家提供资源。中国的近代史始于19世纪中叶,从那时起,极端封闭的社会被打开了一个口子,从此“以夏化夷”的途径逆转,西学开始东渐。所以中国的“近代”比西欧晚了400年。以发展道路论,至少从明朝开始,就拉开了差距。这种分法不是主观随意的,或是以欧洲为中心,而是根据文明发展的客观标准。

(一)源于古代的传统

中国古代丰富的哲学思想,与古希腊差不多同步。不过西方的哲学重理性、逻辑,通向自然科学,造成以后的科学和生产力的大发展。中国的哲学通向道德伦理和政治,从“修身”到“治国平天下”,传统的读书人都致力于政治文化。正因为如此,人际关系之道和政治文化十分发达,而自然科学、市场经济和工业化难以发展。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是独立自由的。孔子周游列国,游说君主采纳他的意见,

一国不行,就到他国,困厄、饥饿,在所不辞,到处碰壁,“吾道不行”则宁可“乘桴浮于海”,也决不妥协。他要求见用的首先是自己的主张而不一定是本人,所以决不放弃自己的学说来迎合在位者。“乡愿”被夫子斥为“德之贼也”。孟子的言论就更加鲜明,与“王”谈话是教训的口吻,一副“帝王师”的架势,是后来的“士”所艳羡、向往而再也做不到的。孟子表达了当时儒家治国的最高理想,现在经常引用的“君轻民贵”之类的话虽然不能附会为现代民主原则和民本思想,但在等级制度正在发展巩固的时代,提醒在位者重视“民”,已属难能可贵。他以他特有的坦率而透彻的风格提出的理想社会和对君主提出的要求是专制君主不愿意也做不到的。难怪到了朱元璋那里,感到难以忍受,就大力删《孟子》,几乎把今天看来闪光之处全部删掉*,甚至一度下令取消孟子配享孔庙的资格。

一般都把“春秋”与“战国”相提并论,实际上到战国后期,司马迁所推崇的那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气度已经大减,变得功利和实用,以《战国策》为代表,一批舌辩之士用舌头混饭吃。他们只能是“谋士”而不是帝王师。所以总是准备几套方案:“上、中、下三策”供君主选择,其目标是助王称霸,而不再是促王行仁义。他们讲究的是“术”,而不是“道”。从道德层面看,也不再坚持原则和人格独立。自此以后,中国的读书人日益与现实政治紧密结合,经典著作也仅仅被当作治国的工具。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如果秦皇朝得以巩固,也许可能正式以“法家”治国,但是时间太短,没有来得及树立自己的道统。到汉武帝从董仲舒独尊儒家之后,在道统上儒家学说统治了两千年。董仲舒的原意可能是想用儒学对皇帝有所约束,但是儒家所主张的以德治国、行仁义、“内圣外王”那一套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所以历代统治者都是外儒内法,并杂以黄老之术。如毛泽东从柳宗元说:“百代都行秦政法”。只是柳着重的是肯定郡县反对封建(分封宗室)制,而毛着重的是肯定专政否定仁政。不过对读书人说来,还是以儒家思想为精神支柱。无论是伦理道德还是治国的理想都是从孔孟书中汲取资源。而他们唯一的出路是从政,特别是隋唐行科举之后,更是如唐太宗所说,“天下英才尽入我彀中”。

这样的历史轨迹造成的“士”的精神传统有三大突出的特点:

1)“家国情怀”,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其依据的现实条件是“学而优则仕”。能有资格“忧国”的,大小都做过官。即使暂时不“居庙堂之高”,而“处

江湖之远”,还是有官职,而不是“庶人”。“位卑未敢忘忧国”,还是有一定的“位”,不是草根百姓。尽管皇朝是一家的天下,在朝的大臣还是视同己有,因为舍此无以安身立命。

2)重名节,讲骨气。“士林”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价值体系和判断标准。“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古训是赖以立身的道德准则,从而铸就了读书人的骨气,历经朝代更迭而不变。他们自认为是儒家道统的承续者和维护者。顾炎武在明朝败亡之际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意把“天下”和“国家”分开,他明确说“国家(指朝廷)兴亡肉食者谋之”,匹夫是没有责任的。那是因为朝代更迭他无能为力,只能努力维护作为精神支柱的道德体系。当然这里“匹夫”实际上只能是“士”,不可能包括引车卖浆者流。

在政治思想上尽管定于儒家一尊,对孔孟之道的传承和解释权在硕学大儒而不在皇帝。不论皇帝如何“雄才大略”,从没有过“君师合一”,更没有“汉武帝思想”、“唐太宗理论”之说。 “士”一旦入朝成为“大夫”,潜意识的还是继承了为帝王师的想法,以“致君尧舜”为己任,还是努力企图用道统来影响和规范皇帝。他们心目中有“明君”和“昏君”的评判标准,历代官史也尊崇“直臣”,蔑视“佞臣”,不少当红的宠臣位高权重,却为同僚士林所不齿。文天祥在殉难前想到的是“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而不是宋太祖或其他什么皇帝的训诫。鲠直之士 “虽千万人吾往矣”,是因为自以为真理在握,有这份自信。所以,尽管有杀头、灭族的危险,面折廷争,冒死直谏之士代代不绝。另外,君臣都重视身后名,对“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很在乎。这一点也是坚持原则的动力之一。

在学术层面,由于有一定的独立性,较少受皇权的干扰,即使在“注六经”中也还能形成不同的学派,特别在唐中叶以后,书院兴起,至北宋蔚为大观。无论在朝在野,学者和书院对道统的传承和丰富起了很大作用,甚至还能发展出疑孔、非孔之学。另外还有一条隐逸之路,在“邦无道”或自己想远离“帝力”时,还可以归隐田园,保持一定的精神独立,并创作出无比丰富的、灿烂瑰丽的文学艺术珍宝。“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为千古名言,深入人心,不论是否能做到,却无形中形成一种精神上的向往。

3)与以上二者并行的还有另一种传统,我称之为“颂圣文化”。就是把爱国与忠君合二为一,而且忠君是绝对的,“虽九死其犹未悔”。见用则“皇恩浩荡”,“感知遇之恩”,万死不辞;获罪则不论如何冤屈,“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此语出自韩愈《幽拘操》。韩愈是最正统的儒家道统维护者,也应算是直言敢谏之士,明知皇帝好佛,偏要上《论佛骨表》,遭贬黜在所不辞,“肯将衰朽惜残年”!他以同样的忠诚作《幽拘操》,想像当年周文王被殷纣王拘禁时的心情,写出了这句也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周文王代表了儒家所向往的最理想的天子,他坐牢时也有《歌》传下来,注家有不同解释,此处不论。可韩愈觉得他应该抱这样的态度。这种发自内心的绝对服从,其伦理的依据就是儒家的“三纲”,现实的基础则是人身依附。因为在那种制度下,读书人除了“报效朝廷”外,几乎没有其他的途径可以用其学。冒死直谏、犯颜上书,都是出于忠心,就事论事,绝不是反对皇帝本人。无论哪朝哪代多么开明的皇帝都不会容忍对本人公开的否定,连“腹诽”也是罪。为人臣者基本上自觉遵守这一条,因而天王永远“圣明”的颂圣文化流毒久远。

(二)西学东渐以后的变化

中国近代史开始的标志是,以鸦片战争为契机,古老的农耕文明遭遇了上升的工业文明,无法再照老路对入侵者在文化上加以融化。这“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促发了民族的猛醒和震荡,“士”的心灵受到了空前的冲击,少数先知先觉者开始新的探索,中国人的现代“启蒙”于此开始,到清末民初渐成气候,新潮不可阻挡。

这一探索持续百年。由于面临的问题与以前完全不同,“亡国”不再是朝代更迭,而是与“灭种”联系起来,那时所谓“灭种”,不是真的如希特勒对犹太人那种“种族灭绝”,而是指整个华夏文明的存续问题。所以读书人的危机感特别强烈,探索也空前活跃。在精神上,传统因素还是起一定的作用。上述1)忧国忧民的担当与2)骨气和勇气,在新的条件下赋予了新的内容,驱使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复兴抛头颅、洒热血。在谭嗣同、秋瑾等烈士乃至早年共产党人身上都可以看到这种传统精神。不过他们不是为维护原来的“道统”,而是力图打破它,朝廷和国家已不是一回事,而是为救国必须推翻朝廷,至少要彻底改造之。这种威武不能屈的骨气与从西方引进的“人格独立、思想自由”以及“社会良知”可以相通,并相互加强。

他们告别的是上述第3点——颂圣文化。这是“新文化”的精髓,从严复的“开启民智”*到梁启超的“新民说”到五四一代人为“德先生、赛先生”的呐喊,都是企图唤起民众摆脱在颂圣文化下培养出来的奴性与愚昧。那种“铁肩担道义”的精神是传统的,而所承载的观念和思想是新的,从外面引进的。这是一场持续的启蒙。如果说,中国曾经有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精华相结合的时期,那就是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前半,经历了百年的“新文化运动”(广义的),现代文化、教育、新闻、出版等等事业初具规模,同时出现至少两代在思想上和学识上堪称贯通中西的知识分子。即使在抗日战争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文化教育没有停顿,还在继续发展,新旧结合的“士”的精神没有出现断层。甚而可以说,中国读书人的传统中优秀的部分与新的思潮相结合达到了历史的新高度。

现在常为人们所称道的西南联大那些人和事可以为代表,当然不止西南联大,还有“中研院”以及其他高等院校和学人都有可歌可泣的表现。那时政府也是专制,也有高压,甚至还有暗杀,但是总体上,知识精英还是保持了气节和一种价值共识。张奚若在国民政府召开的“国民参政会”上发言被蒋介石打断,就拂袖而去,下次开会可以退回差旅费,拒绝参加;马寅初公开揭露孔祥熙,把他骂下台;直到1947年已是内战方酣之时,傅斯年公开发表文章《这样子的宋子文非走开不可》,半个月后宋子文就被撤职。1940年冯友兰受西南联大教授委员会的委托给当时教育部长陈立夫写的那封信最集中体现了这种传统与现代精神的结合。那件事起因是教育部下达指令,要审核大学的课程和实行统一考试,受到全体教授的抵制,委托冯先生起草回绝函。信是典雅的古文,套用诸葛亮《后出师表》的语气,内容是据理批驳教育部的指令文件,通篇贯穿现代教育独立于权势的理念,掷地有声。特别指出如果按此规定办理,大学将等同于教育部高教司的一个科,大学教授在学生心目中将不如科员,受到轻视。结果教育部的指令就此被顶回,学校保持了独立。这里讲的是一种精神。至于个人在多事之秋各自信奉不同的学说,在国家分裂时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是另一回事。

讲“新文化”还应包括另一个群体,就是抱着实业救国的理想的一批实业家和他们成就的事业。从张謇到卢作孚到陈光甫可以开出一个长长的名单来。后来他们被归入“民族资产阶级”。他们不同于任何时代和任何国家的一般的企业家,因为他们身上上也承载了中国传统加外来先进文化,办实业和金融带有浓厚的

“救国”的目的。近年来从国外引进并自21世纪开始时兴的“企业社会责任(CSR)”之说,其实在那个时候的企业界是普遍默认的一种价值观。“为富不仁”、“见利忘义”、“背信弃义”都是为业界所不齿,一旦犯此恶行,难以在本行业立足。特别是在日寇压境时,不少人毁家纾难,不当汉奸是区别良莠的底线。现在“儒商”成为一种时尚,成为某些新富所追求的装饰。而在那个时期,不少企业家、金融家本身就是读书人,他们的传承与修养以及本身的优点与弱点同“士林”是相通的,而且以他们的经济实力支持了许多文化教育事业。这里不谈他们对民族经济所作的贡献,只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看,应该也是“启蒙”的一部分。

这一百年“启蒙”并非持续不断,而是常为内忧外患所打乱。当时的环境是列强环伺,内政混乱,启蒙和反帝的诉求结合在一起。启蒙需要向西方学习,反帝的对象则是西方列强,从这里引发出难以化解的矛盾。所谓“救亡压倒启蒙”之说似还不够准确。最初启蒙就是为了救亡,毋宁说是日本侵略打断了整个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最后是革命压倒了启蒙。

(三)1949年以后的“政教合一”与颂圣文化的新发展

60年来,军事成就最大:新政权刚建立15年,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就造出了原子弹。在军事领域对国际先进水平跟得最紧;经济建设走了大弯路,以至于到1976年濒于崩溃,改革开放30年来,赖走向市场经济和向外开放之力,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只是现在已经到了拐点,可持续性发生问题;政治改革步履维艰,始终迈不出关键的一步;而文化,包括精神文明,则破坏大于建设。这种破坏是渐进的、逐步加剧、逐步扩大范围,到“文革”达于全面摧毁。

以中国“士”的传统而言,这60年是“颂圣文化”一枝独秀,发展到空前规模。为什么这么快就达成舆论一律,多少硕学大儒否定自己积几十年学而思、思而学之所得,放弃“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在什么程度上是被迫,什么程度上是自愿?这种情况是怎样形成的?试从客观、主观两方面因素探讨:

客观形势:

中国再一次出现大变局,产生了史无前例的“政教合一”的体制。政治领袖与思想“导师”合为一体。中国读书人失去了代表“道统“的身份,成为依附于某张皮的“毛”。这是最根本的变化。如果说新政权废黜百家,独尊“马克思主义”(加引号是因为实际上并不完全是马克思主义),那么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权不在学院,而在中南海。不但“朕即国家”而且“朕即真理”。过去天下士子考科举,需要熟读经书,而不是当朝皇帝的御笔批示。今之“政治学习”需要熟读的不是马、恩经典著作,而是领袖言论。“导师”也说要建立“新文化”。若全盘“马克思主义化”果真能做到,那就是全盘西化。这当然不可能,要“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如何结合?一种外来思想需要嫁接到本土的思想资源上,结果不是嫁接到经过百年启蒙,已经初步建立的以民主和科学为目标的新文化上,而是越过两千年嫁接到了秦始皇那里,自称是“马克思加秦始皇”,其实与马克思的学说关联甚少,而是“斯大林加秦始皇”。这里面多的是历代帝王的统治术加现代集权,少的是以民主宪政为核心的现代政治学。这是在执政之后。在取得政权之前则是嫁接到陈胜吴广——李自成,“文革”期间则是二者的奇异结合。

以此为标准,进行全体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把对是非的判断权全部收缴上去,以一人之是非为是非。愚民政策臻于极致,读书人失去独立思考的权利,逐渐成为习惯,也就失去了思考能力和自信。“虽千万人吾往矣”是建立在“自反而缩”的基础上的,就是坚信自己是正确、有理的,如果这点自信没有了,无所坚守,自然再难谈什么骨气和“浩然之气”。于是“士林共识”没有了,一人一旦获罪,在亲友、同事中得不到同情和支持,在精神上也彻底孤立,这是最可怕的境地,犹如天主教的革出教门。过去中国的皇权体系,“政、教”相对说来是分离的,现在反而把对信仰的操控与政权合一起来,从世界思想史的角度论是大倒退。

做到这一点端赖持续不断的、对全体知识界贯穿始终的“思想改造运动”。最初首当其冲的是最高级的知识精英,即大学教授和科学院的高级研究人员。他们之中被认为有“历史问题”的,在之前的“镇反”运动中已经遭难,知名的如雷海宗、叶企荪等。1950年,燕京大学一位美籍教授回国,学生为之送行,送了一块“春风化雨”的匾,受到上面严厉批评,燕大的党支部做深刻检讨。借此,清华、燕京等与外国关系较多的大学展开了“肃清帝国主义思想影响”的运动。抗美援朝开始后,发展为反对“亲美、崇美、恐美”的运动。大规模的教师思想改造运动从1952年开始。各大学学识渊博、平时备受尊崇的教授们在大会小会交代历史、检查思想,批判和否定自己半生的著述。越是学术成就大、地位高的,越难“过关”。下面坐的多为自己的学生,他们的任务是“帮助”老师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的“反动性”。紧接着“三反、五反”、文艺界批判电影《武训传》、

“反胡风”、批判“红楼梦研究”等等,再后来就是众所周知的“阳谋”,精神领域无一幸免。许多教授的自我批判被选登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今天看来,其自贬、自虐的程度惨不忍睹。刊登出来的是知名人士,实际上大小知识分子几乎人人都写过无数此类今天令自己汗颜的“思想检查”(笔者当然不例外)。从此独立人格荡然无存,不但是非标准,连审美标准也不再有自主权。

主要批判的内容恰好就是支撑读书人精神的上述第2点传统——重气节。具体批判的重点为:“清高”(自以为不问政治,政治要来问你)、“骨气”(有阶级性,反对剥削阶级宣扬的反动“骨气”,对“人民”必须“折腰”),以及“旧”道德(家庭伦理、朋友信义等等都以阶级划线,反对小资产阶级温情主义)。乃至鼓励投(革命之)机,(转变越快越好,不必怕落“投机”之嫌)。

另一条主线是追随苏联。第一次令高等院校元气大伤的改组就是依照苏联模式;那一次的“调整”特点是高度实用主义,重工科、抑文科、甚至理科(纯自然科学)也服从于工科需要。许多社会科学的学科干脆取消。从此大学失去自主权,中、西的通识教育传统都被抛弃,只生产“听话、出活”的工匠,再无独立思想可言。在自然科学界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苏联大肆宣扬李森科、米丘林时,中国生物学界亦步亦趋批判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压制一切不同意见,不少知名科学家放弃科学真理加入批判队伍,而以谈家桢、胡先驌为代表的坚持科学良心的科学家遭同行的公开批判。但是苏共二十大前后,李森科在苏联失宠,于是中国科学界也奉命开始转向。当时的科学院院长竺可桢“代表有关方面”向他们道歉*。仅此一例已可见即使在重实证的自然科学界,政治已经压倒科学真理。多数知名科学家也屈服于高压之下了。以后顺应政治斗争需要,科学泰斗公开发表文章肯定“亩产万斤”,原子物理学家发表文章论证大气中核试验的放射微尘于生物无害,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时恩威并施,或者领导层间或有较为开明的,最后都被压倒。1956年周总理的“关于知识分子报告”,在知识分子接受改造的前提下,表示尊重和团结知识分子,随后一批高知被发展入党。紧接着一场“阳谋”,知识分子又遭大规模洗劫。不少刚入党的又变成右派开除出党,有的还来不及转正,就划归“敌人”了。在大饥荒尾声的1962年,陈毅副总理作著名的为知识分子“脱(资产阶级)帽”讲话,使知识界又升起沐浴皇恩的希望,奔走相告,额手称庆。但是紧接着

就是阶级斗争“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等于否定了这次讲话,此后“阶级斗争”一浪高过一浪,卒至打入“臭老九”,相当于元朝的“九儒、十丐”。

早在1958年,领袖已经为“一穷二白”踌躇满志。“穷”者,全民皆被剥夺,私营工商企业完全消灭,农民失去土地,再无人有恒产;“白”者,中华民族几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近百年的文化革新都被洗刷一空,五色斑斓的瑰丽画面变成一张白纸,供一人在上面狂书乱画。到“文革”开始,连十七年的教育都被否定,中小学教员都被认为是“国民党培养出来的资产阶级分子”,以至于掀起学生羞辱、殴打、肉体摧残直至杀害老师的史无前例、惨绝人寰的高潮。在“与一切传统决裂”的口号下,一切基于人性的道德伦理荡然无存,善恶是非以“政治路线站队”划线。古今中外文化都“扫入历史的垃圾堆”。最后,文化教育领域只剩下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一个白卷英雄。斯文扫地、文明退向野蛮,除少数清醒者惨遭杀戮外,全民进入蒙昧时期,中华民族文化浩劫于斯为最。

哈耶克对计划经济导致“思想国有化”有透彻的论述,他指出:极权主义宣传摧毁一切道德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对真理的尊重。在这种社会中,道德中的大部分因素——尊重人的生命,尊重弱者和普遍地尊重个人等,都将消失。※这一论断已经为事实所证明。这是新的道德沦丧的起源。

知识分子接受改造的主观因素

当然达到文化专制的前提是“武化”统治。胜利者挟雷霆万钧、横扫玉宇之势君临天下,手无寸铁的“秀才”们不由得不为之慑服。但是简单地把一切归之于高压下的恐惧,完全是人的趋利避害的本性导向人格卑下,既不全面,也不公平。深层次的还有以下一些因素:

1)“家国情怀”的延续。

中国人,特别是其精英,百年来最深切的感受是民族屈辱,最大的诉求是国家统一、民族兴旺。这一诉求高于个人荣辱。所以,一句“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足以使无数男儿热泪盈眶,下决心委身于新政权、追随新领袖,其他的都可以放弃和牺牲。这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1949年化学家傅鹰在美国正在犹豫是否回国,读到解放军炮击英国“紫石英号”军舰的消息,他根据以往经验,以为仍将以中国政府道歉了结,没想到新政府对英国态度如此强硬,大受感动,于是决心回国。这种心情是有代表性的。所以,多数知识分子拥护新政权,首先是满足

了外抗强权的要求。即使接受了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仍未摆脱寄希望于“明君”的传统。革命领导的个人魅力、传说中的长征英雄事迹,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也足以使没有参加革命的人自卑。另外,新政权开始正处于“其兴也勃”的时期,与溃败前的旧政权成鲜明对比,令人对它能扫荡旧社会的污泥浊水升起无限希望。在这种形势下,个人显得十分渺小,不知不觉间接受政教合一的道统并不感到太勉强。

2)二战后的世界形势和潮流。

当时两大阵营的对立,非此即彼。选择留在大陆等于选择留在一个“阵营”。二战之后,国际知识界左倾也是一种潮流,因此不少知识分子相信“这边”代表未来,急于跟上世界潮流,怕为时代所抛弃,作“向隅而泣的可怜虫”。特别是朝鲜战争之后,中国与西方多数国家是敌对的关系。政治上的选择与意识形态的“站队”无法分开。思想上有任何个人主义或自由主义倾向,就有“里通外国”之嫌。国家的敌人与思想的敌人相重合。尽管公开宣布的“政策”有“将思想问题与政治问题区别开来”的说法,在实践中却难得分开,稍一不慎就落入政治罪人,人人自危,只能兢兢业业接受“改造”。外部“敌人”的存在被统治者充分利用。所以1962年七千人大会之后,眼看自己在中上层干部中一贯正确的威信有所动摇,领袖曾布置高级干部学习柳宗元的《敌诫》。用外敌的威胁转移对内政缺失的注意力,用以巩固其权威,是统治者常用的手法,在特定的环境下,对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有效。

3)知识成为原罪。

1949年以前受过高等教育者,多半非工农子弟,伴随着对阶级斗争理论的认同而来的是无法摆脱的“原罪”感,“阶级烙印”有如罪犯的金印。“书香门第”不是荣耀而是耻辱,这是对几千年传统的逆反。即使贫寒出身的子弟一旦受了高等教育,也被认为“变质”。除了少数已是“左派”的知识分子外,多数对“马列”理论不熟悉,所以许多饱学之士都有一种自卑感,真心诚意愿意重新学习,用新的理论来审视自己过去的学问。有意思的是很多人都开始学俄文,却很少人学德文,可见实际目标还是学苏联而不是马、恩经典。

4)“颂圣文化”的延续和大发扬。

如前所述,“颂圣”本来就是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无论大儒或白丁概莫能外。所以偶像崇拜、领袖神化、歌颂太平盛世都

有深厚的土壤,在新的气候条件

运动中不论受到怎样的不公平待遇,乃至家破人亡,都被要求“正确对待”,还是“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的延续。后来冤假错案得以“平反”,则感激零涕,“天王”更加圣明。“文革”之后,还有人发明了“娘打孩子”之说,一切罪责一笔勾销,就此对绝非外患造成的民族灾难心安理得地拒绝反思。

以上几点是最初阶段接受“改造”的“自愿”因素。以后,一轮紧似一轮的“阶级斗争”使强制的成分日益增加,但已无退路,衣食住行的厚薄有无,以至婚姻、亲情、友谊的自由一切操之于“组织”,想要“归隐”也无可能。同时又被示以“出路”,只要努力改造,达到“脱胎换骨”,就有希望被接纳。这是一种漫长的修炼过程,或可比作经过炼狱达到天堂之路。有人将之比为“温水煮青蛙”,每次政治运动是一次加温,但又对不同人群有所选择,所谓打击5%,团结大多数,于是人人争相加入那95%,直到“文革”95% 都被“横扫”。

当然每个人的的阅历与处境不同,思想轨迹各有差异。每一轮的整人运动裹挟一大批人进一步丧失自我,同时另一些开始怀疑、有所觉醒的人数也在增加。“文革”的狂飙使全民陷入疯狂与愚昧,而混乱失控的局面又无意中提供了某种自由思考的空间,那种达于极致的荒谬反过来唤醒了许多人的理性和良知,心中的“神”一经动摇,人性就从混沌中开始寻找回归之路。这种情况在部分知青中尤为突出,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乱读”了许多“禁书”,无意中大开眼界,吸取了迥异于官方教条的知识营养,成就了新时期脱颖而出的一代文化骨干,有的后来进入高等院校,有的散落民间,成为今之颇有成就的“自由撰稿人”。

(四)改革开放以后的曲折道路。

以1979年真理标准的辩论为标志,打破“两个凡是”,可以说是一次再启蒙,对30年蒙昧的祛魅作用有划时代的意义。长期被压抑的理性爆发出来,借此冲破牢笼,封闭的国门再一次打开,中国人与百年前的先辈一样,又一次“睁眼看世界”,又一次受到震撼。长期视为不可动摇的教条和权威在理性面前失去力量;原来不能想象的都可以成为现实。是非观念又回归常识。幸而长寿的老一代学人劫后余生又焕发新的活力,恢复自信,在学术上仍能有所贡献。恢复高考初期入学的青年学子有幸得到这一代老先生的亲炙,在某种程度上,薪火得以传续。新时期的第一个十年虽然没有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但是思想空前活跃,在精神上

充满活力,为1949年以来所仅有,涌现出一批好学深思、勇于探索的中青年学子,如果有机会发展下去,有望继承“五四”的传统,对在新时期重建新文化有所作为。

但是这场思想解放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不可相提并论。其致命的弱点在于收放仍在“如来佛手心”。掌权者为特定的政治需要服务,给予一定的鼓励,但不打算作彻底的反思和清算,基本体系不容突破,旧势力的阻力十分顽强,所以在前进中道路迂回曲折——镇压“民主墙”、反精神污染、反资产阶级自由化、反人道主义……,知识分子仍然动辄得咎,心有余悸,没有安全感。这一轮新的启蒙仍以“武化”手段结束。以此为分界线,文化思想再一次逆转。在“思想上保持一致”的口号下,实际上恢复了“两个凡是”,以在位领导的是非为是非。1992年的“南巡讲话”,挽回了经济倒退,而对政治思想却反其道而行。一方面是毫不放松的思想钳制,另一方面是拜金主义、商业大潮和恶性市场竞争,这两面夹击对思想文化起到“逼良为娼”的作用,知识分子进一步犬儒化,文化进一步低俗化。当前,尽管以言获罪之事仍不断发生,但比前三十年环境已相对宽松,也存在体制外的其他出路,但是自觉地揣摩上意的风气却更盛,说一些常识性的真话者竟成异类,或者被誉为特别“勇敢”。颂圣文化又一次抬头,而且随着国力的加强愈演愈烈。

再以前面所列“士”的三点传统来看今之知识分子的主观世界:

家国情怀、忧国忧民,和对“道”的承载,依然存在于一部分人中间,现在转化为对严重的时弊和改革倒退的忧虑、对普世价值的追求,还有拒绝遗忘,追寻和揭示历史真相的努力。这些在进入耄耋之年的老人中特别强烈,同时在中青年中仍不乏有志者。主流媒体以外的报刊、杂志以及论坛,如雨后春笋,此起彼落、前仆后继,承载了当代优秀思想和探索,加之网络对冲破禁锢、活跃思想的作用,构成一道闪闪发光的文化风景线。

但是毋庸讳言,多数青年学子的家国情怀日趋淡薄。其原因是现在个人命运不一定与民族国家紧密联系。可以“用脚投票”,而且出路与才能成正比。合则留,不合则去。人才国际流动是大势所趋,无可非议。同时,正义感与理想也为现实的功利所淹没。如果说,前三十年的思想改造主要是为威武所屈,那么现在有话语权的上层精英多为富贵(名利)所淫,而多数尚未站稳脚跟,忙于为稻粱

谋者,则可以说是为贫贱所移。多数人并非良知全泯,但感到无力和无奈,而抗拒则立即失去很多,于是选择与种种明知非正义的“潜规则”或“明规则”妥协。自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的留学生主要是“偷天火”,企图回国进行启蒙,改变黑暗、落后的现状;今之留学生则是主要为自己找更好的出路,如果选择回国来发展,大多不是改造社会而是被改造,一部分甚至成为维护现状的吹鼓手。士林已无共识,即使有,也各人自扫门前雪,形不成道义的压力。少数有所坚守,进行了抗争的,受到迫害时往往孤立无援。有识者所忧虑的社会危机都是长远之事,至少目前还能在歌舞升平中苟安于一时,何苦自寻烦恼?

至于主流文化,一切新、老传统的特点中唯有颂圣文化如鱼得水。当下的“颂圣”不一定表现在直接颂个人,而是颂“盛世”。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因经济增长迅速而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相当多的知识分子在收入和社会地位上是得利者。在此情况下,直接或间接“颂圣”表现为新特点是:以各种“理论”维护现有体制,否定必要的改革,为显而易见的弊病——特别是当前严重的社会不公和弥漫性的腐败——辩护。一部分所谓“文人”在因颂圣而名利双收中不但堕落到无耻的地步,而且已经超越了起码的人道底线。以至于汶川地震中出现“纵做鬼,也幸福”和“含泪劝家长”那样的“作品”丑闻,此举招来网上一片骂声,但是并未引起“舆论哗然”,他们感受不到任何压力。那位文化明星依然为主流媒体所追捧,频频以“大师”面貌亮相。实际上这种“颂圣”充斥于媒体乃至日常生活,人们对此习以为常,已经麻木,只不过那两位的言论发生于国殇之际,特别引人注目而已。

古之颂圣还有真诚的一面,出于对某种纲常的认同。今之“颂圣”多数言不由衷,明知其非。在大会、小会上一本正经地说、大小笔杆子成本大套地写的内容,在茶余饭后私人之间却是讽刺讥笑的话题。人人都做两面派,丝毫没有歉疚感。古之欺君是大罪,今之君似乎有意需要被欺。古来帝王还相信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所以史官还有一定的写真事的空间。今之官史不但不发扬“以史为鉴”的优良传统,却着力于屏蔽真相,伪造历史,拒绝反思。这一点对青年一代毒害尤甚,使他们对当代事、近代史完全无知,对古代史严重误读,重新陷入蒙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或者更早,各种版本的极端国家主义思潮大行其道。有的表现为“国学热”,有的表现为直接排外、仇外,有的借近几年经济增长之力自大狂,真以为中国可以拯救世界;有的重新肯定古今一切

“传统”(例如所谓三个传统—儒家、【1949年以后】前30年、后30年— 一并继承,就是不提1840年以后那一百年),有的公然倡导“政教合一”,还有赤裸裸的恢复已经被拉下神坛的领袖的神话和崇拜,大造神像……等等。极端国家主义否定了百年来洒满无数先烈鲜血的谋求民族振兴的道路,甚至否定近三十年的改革。所有这些论调,殊途同归,落脚在质疑或反对普世价值,把“社会主义”嫁接到专制皇朝,通过美化古之帝王(包括暴君),颂今之“盛世”。

百年近代史上,每逢改革到一定程度,需要向民主、宪政的道路转型的关键时刻,总有以“国粹”抵制“西化”的思潮出现,以“爱国”为名,反对社会进步,行祸国之实。而这种言论总是有一定的迷惑力,因为它能打动国人一种敏感的情结——即“五千年辉煌”与“百年屈辱”,把一切不满转向洋人。所以,以“反洋”为旗号的,无论理论上如何不合逻辑、如何歪曲历史,无视客观现实,在表面上却常占领道义制高点,同时为当局所鼓励,至少默许。在位者以“XX亡我之心不死”(过去是“帝国主义”、“帝修反”,现在是“境外敌对势力”)来掩盖施政的缺失,压制国内的不平之鸣;摇旗呐喊者以虚骄的对外的“骨气”,掩盖实质上与权势的默契和“颂圣”。上述“含泪劝家长”一文,用的借口也是家长维权讨个说法,就要为“境外敌对势力”所利用,罪名吓人。这种论调动不了国际霸权主义一根毫毛,只能掩护国内的贪腐权势集团,误导善良的爱国者,抵制改革,阻挠中华民族走人类共同的进步道路。此种思潮再次进入主流文化,则改革头十年思想解放的成果又将遭毁灭性打击,社会不进反退,中华民族可能付出沉重的代价。

有鉴于此,当前我国急需开启民智,掀起一次再启蒙,打破新老专制制度造成的精神枷锁,否则民族精神有日益萎缩之虞。在这方面,号称“知识分子”者责无旁贷。有人认为“启蒙”是某些人自以为高明,高高在上教育别人。其实如康德所言“启蒙就是……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就是用理性之光照亮蒙昧的心智。在长期思想禁锢的制度下,每个人都需要而且可以自我启蒙,也可以相互启蒙。当然不能讳言“闻道有先后”,先觉者有义务与他人分享自己之所悟。首先,知识分子需要自己解放自己,争取人格独立,减少依附性,坚决抵制颂圣文化,摆脱祈盼或仰望“明君”的情结,努力面向公众,理直气壮地弘扬普世价值:人权、法治、自由、平等、宪政、民主,这可以说是今天的“道统”,是自救与

救国的需要,无关“西化”或外部压力。不断撑开文化专制的缝隙,见缝插针地做一些扎实的启蒙工作,继承百年来先贤未竟之业,建设以民主和科学为取向的“新文化”,假以时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民族精神振兴或许有望。

(此文发表于《炎黄春秋》2010年第9期,并收入《启蒙与社会转型》一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

通信增刊 2022.1.17

一场为中国转型提供了丰富思想资源的改革(原载2019年10月16日金融时报中文网)

在冬季回忆一位老人:富强胡同遐思(作者 蔡慎坤2022年1月17日 下午1:03)

盛禹九 :再次走进富强胡同六号——赵紫阳故居思考(2010年6月)

历史的伤痛是后世的鉴戒和教训。历史不能遗忘,也不容遗忘。“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然而,究竟是谁让“青史成灰”,让一代青年人“忘记自己历史”呢?难道是八零后和九零后这些青年人的责任吗?

回到家中,再读《紫阳千古》,两首《悼紫阳》的诗跃入眼帘。它是个人的思考,又何尝不是大众的心声!抄录如下:

一死仍然不自由,雌黄涂抹乱春秋。忆君身戴千斤锁,令我心轻万户侯。
堪叹唇亡连齿落,可怜烂额并焦头。寒鸦阵阵斜阳外,羁老京华未首丘。

(邵燕祥诗)

死去何愁未自由,是非功罪待千秋。耀堂邦柱终须毁,紫气阳光去不留。
安石商鞅犹虎项,赵高董卓剩羊头。后庭花月何时了,浩荡江河泻巨流。

(章立凡和诗)

参议员里克斯科特:民主党人将在未来的选举中利用选举改革立法来”作弊”

”斯科特在”美国周日晚上”节目中告诉主持人特雷·高迪。 

“如果你现在看看民主党,他们是反民主的人,他们谈论包装最高法院。他们不希望你出示你的身份证来投票……顺便说一句,如果你使用邮寄投票,你的签名不必匹配,我们将有选票收集……和不受监控的投票箱,这很好,因为这可以帮助我们作弊,”他说。”民主党是什么,他们是反民主党。这就是他们变成的样子。

曹長青
@CaoChangqing
奥巴马8年已重创美国,拜登上台一年,情况更恶化,黑命贵们不仅抢商店,打砸烧,今左媒CNBC报导,洛杉矶中城发生越来越多的抢劫运货火车案,快递公司UPS的邮件和Best Buy的电器等都被抢,货品包装被扔铁轨旁,一片狼藉。这种原始社会都不能容忍的状况,竟在美国发生。左祸要把美国糟蹋到无法居住吗?

网上所见相关议论

我来美国32年了,但是2020年开始的黑命贵运动着实让我大吃一惊,没有想到美国还有这样的另一面,开始重新认识美国和民主主义的问题。从目前美国的政治困境而言,川普真的像是上帝派来拯救美国的。我从反对他到支持他,花了两年时间,颠覆了我30年来对美国我来美国32年了,但是2020年开始的黑命贵运动着实让我大吃一惊,没有想到美国还有这样的另一面,开始重新认识美国和民主主义的问题。从目前美国的政治困境而言,川普真的像是上帝派来拯救美国的。我从反对他到支持他,花了两年时间,颠覆了我30年来对美国两党政治的认识。我是在边学边理解边做。两党政治的认识。我是在边学边理解边做。

同意你说的,我认为还可加上一点,这些纯洁,幼稚的年轻人,在中小学,甚至到大学,一直有不少极左或白左的教师在向学生灌输“政治正确”。这一大批教师在误人子弟。

谢谢各位的理解认同,我和我的一些同龄朋友都是经历过文革的,我们现在真的担心会有一起美式文革。至于年轻一代,大多数都被左派洗脑了,就像我们当年一样。

拆除社会主义天堂的神话

李·爱德华兹博士|福克斯新闻 1 天 之前发布

激进的进步主义者正试图说服美国人,特别是年轻的美国人,社会主义是美国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方案。他们寄希望于千禧一代对社会主义一再失败的无知,以及自由企业为最大多数人创造机会和繁荣的能力。

为了掩饰他们的意图,进步主义者谈论”民主”社会主义。他们承诺拥有一块集体所有制和平等分配的宁静土地。但在每一个案例中,一个多世纪以来,社会主义的”天堂”都变成了一个由政治精英管理的中央集权国家。

为了对社会主义有一个现实的理解,教育者必须首先拆除关于这个有害制度的最令人震惊的神话。

误区 #1: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卡尔·马克思是19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卡尔·马克思,约1865年,哲学家和德国政治家。(Roger Viollet Collection/Getty Images)

卡尔·马克思,约1865年,哲学家和德国政治家。(Roger Viollet Collection/Getty Images)

事实上,马克思在几乎所有事情上都错了。在《共产党宣言》发表近200年后,民族国家并没有消亡,资本主义统治着全球经济的大部分。工人宁愿变成企业家而不是革命者,这对他们大有裨益。私有财产是每个繁荣国家(包括北欧国家)的基石。正如受人尊敬的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所写的那样: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毫无用处的”。

迷思2:社会主义把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

事实上,社会主义将权力拱手让给政府和管理它的政治精英。60多年后,古巴人民仍在等待菲德尔·卡斯特罗所承诺的自由和公开选举。根据一位领先的拉丁裔经济学家的说法,委内瑞拉的经济灾难 – 由其社会主义实验引起的 – 使美国,欧洲或拉丁美洲历史上的任何一个都”相形见绌”。社会主义摧毁了这个曾经繁荣的国家,以至于今天,90%的委内瑞拉人生活在贫困之中。视频

迷思3:社會主義在丹麥和其他斯堪的納維亞國家正在運作。

事实上,丹麦拥有自由市场经济,正是资本主义使丹麦政府能够通过自上而下的个人收入和增值税为富足的福利国家提供资金。一位沮丧的丹麦首相对震惊的华盛顿听众说:”我想澄清一件事……丹麦是一个市场经济体。丹麦(以及其他北欧国家)的商业法规相对较少,也没有最低工资,导致一位经济学家说:”丹麦可能比美国更资本主义。视频

迷思4:社會主義從未失敗過,因為它從未經真正嘗試過。

事实上,一个多世纪以来,从1917年的布尔什维克革命到委内瑞拉现在的查韦斯-马杜罗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在任何地方都失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没有哪个地方比以色列、印度和英国更忠实地实践,然后被公众要求所拒绝。视频

以色列的第一批定居者试图创造一种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为了所有人的利益,市场力量受到控制。社会主义一直发挥作用,直到以色列遭受第一次重大衰退,尽管政府进行了广泛的控制。政府扭转了方向,采用了市场经济。一场高科技革命席卷了整个国家,将以色列转变为全球技术领域的主要参与者。

1948年独立后,印度严格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但战争、干旱和1973年的油价危机震撼了这个国家——一半的人口生活在贫困之中。政府放弃了社会主义,印度的中产阶级大幅扩张,成为自由世界中最大的中产阶级。一位印度记者写道,在有记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多人如此迅速地崛起。视频

经过三十年的社会主义,英国在1980年代经历了一场社会经济革命,保守党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当选。私有化是撒切尔夫人的核心改革。政府出售了政府拥有的航空公司、机场、公用事业、电话、钢铁和石油公司。从凯恩斯转向哈耶克,这位曾经的”欧洲病夫”迅速做出反应,恢复了强劲的经济健康。

无论是中东小国,还是人口13亿的农业大国,还是引发工业革命的国家,资本主义每次都高于社会主义。

这是社会主义的真实故事,一个伪装成伪科学并由政治精英经营的伪宗教。只有当我们否定建国的每一项原则,废除联邦制,规范3300万家小企业,这些小企业创造了美国近一半的就业机会,并对每个人(而不仅仅是最富有的1%)征收重税,以支付将3.3亿美国人的生命从摇篮到坟墓所需的政府,它才能在美国被采用。

千禧一代确实有一个选择:令人窒息的拥抱社会主义,在这种拥抱下,个人自由和责任被放弃,或者民主资本主义的自由,在这种自由下,所有肤色和阶级的人都可以努力成为他们想成为的任何人。

李·爱德华兹博士是传统基金会B.肯尼斯·西蒙原则与政治中心的保守思想杰出研究员。

点击这里阅读更多李·爱德华兹

谢显宁:又到一年订报时

本来,想用“订报的悲哀”做标题,由于担心被网络 B 徒疯瓶进删,决定还是用这个。

用“悲哀”二字,并非故作惊人以图吸引眼球,而是真的有一丝悲哀感。回忆自己的“订报史”,至少已有20多年。即使从此刻能够找到的存根看,也有足足20年了。清楚地记得,20年前第一次订的报刊一共是12种,而今天却只订了2022年的《益寿文摘》和《文摘周报》两种。20年前后对比,真可谓“形影相吊”,能不悲乎?

上面是2001订的报刊,此表之外还有“自办发行”的《华西都市报》、《蜀报》等。20年里,不断调整,有删有增,如2008年增订了《炎黄春秋》、《随笔》等刊物。

但总的趋势是逐渐减少。后来,由于“风声”渐紧,先是一直订阅的《文汇读书周报》停办(还有其它停办的,但现在一时记不起了,人的忘性,真的大!)。再后来,《炎黄春秋》停办。准确地说,《炎黄春秋》不叫停办而是被人“夺”办。由于刊名《炎黄春秋》太过响亮,夺办者不好改动一直沿用,然而内容却“黄”了——名字虽然还是那个名字,内容却已“春秋”不再。从那之后,我也没再续订。

今天去订报,只订了《益寿文摘》和《文摘周报》两种,把今年都还在订的《书报文摘》也放弃了。《书报文摘》办得不错,我从2008年开始一直到现在,10多年来,没有断订。是我所订的报刊中,订阅“历史”仅次于《作家文摘》的报纸。

《作家文摘》去年就放弃了。今天放弃《书报文摘》,感觉它和《作家文摘》一样,越来越没有“看头”。具体说来,放弃的原因是两篇文章。

众所周知,李井泉、张仲良均属上世纪1959—1961年三年大J荒中毛Z东的“五虎上将”,即在其“防区”饿死人最多的5名领导人。他们是:1、四川省李井泉;2、安徽省曾希圣;3、河南省吴芝圃;4、甘肃省张仲良;5、山东省舒同。

大J荒中,四川饿死1000万人(链接:1960年廖伯康向毛主席告状:四川饿死了1000万人,2012年03月26日凤凰网历史作者:林雪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xiandaishi/detail_2012_03/26/13440256_0.shtml?_from_ralated),

在1960年饥荒最为严重的时期,李井泉决定一夜之间四川取消粮票,把老百姓的4800万斤救命粮食化为乌有,他却在次年(1961年)升任西南局第一书记。其名言:“中国这么大,哪朝哪代没有人饿死!”流传至今,为记忆尚未消失的人们称恨。大J荒四川饿死人之惨烈,东夫先生有《麦苗青菜花黄》、童梓平、吴阿宁先生有《大劫难》、王长才先生有《千古大劫难》等专著记叙。我正在拜读的陈尚健女士回忆录《走出大凉山的女人》也有刻骨铭心的翔实记述。

这样的报纸,我如果还要掏腰包继续订下去,是不是有点侮辱自己那可怜巴巴的智商,不下决心放弃还等v什么?

2021-12-28 来自微信朋友圈

CNBC |看看圣诞节在全球10个地方是什么样子的

更新 星期五, 十二月 24 2021美国东部时间上午12:13
舒杭吉·戈尔

闪闪发光的松树,圣诞老人和长筒袜是许多人对圣诞节的想法的一部分,但这个节日在全球范围内看起来可能大不相同。

从欧洲到亚洲,再到南极洲的深处,以下是世界各地九个地方庆祝圣诞节的方式 – 一个地方轨道世界各地。

克罗地亚

克罗地亚的圣诞节庆祝活动很早就开始了,一些传统从11月开始。广告

像其他欧洲人一样,克罗地亚人也在12月初庆祝圣尼古拉斯日,孩子们把鞋子留在外面,期待圣尼克给他们留下糖果和小礼物,根据圣诞节资源网站圣尼古拉斯中心.

In some parts of Europe, children believe St. Nicholas leaves chocolates and gifts in their shoes if they have behaved well. Otherwise, Krampus, a monster-like creature, may leave coal or dried twigs.

在欧洲的一些地方,孩子们认为圣尼古拉斯会把巧克力和礼物留在他们的鞋子里,如果他们表现良好的话。否则,Krampus,一种类似怪物的生物,可能会留下煤炭或干树枝。莫妮卡·斯科利莫夫斯卡 |图片联盟|盖蒂图片社

“小时候,我曾经在窗户上留下一只鞋,”出生在克罗地亚的安东尼奥·兹杜尼奇说。”晚上有人会用礼物和糖果填满它,我会醒来,都很开心,”

他说,克罗地亚的许多家庭在12月13日种植小麦,相信如果它生长良好,明年对他们来说将是繁荣的。

瑞典

瑞典人装饰圣诞树和交换礼物,类似于世界其他地区,瑞典人Patrik Kerttu说。

The Disney special entitled "From All of Us to All of You" is regularly Sweden's most watched television show of the year, competing only with the country's try-outs for the Eurovision Song Contest.

名为”从我们所有人到你所有人”的迪士尼特别节目通常是瑞典年度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仅与该国在欧洲歌唱大赛的试播中竞争。LMPC |盖蒂图片社

他们也和唐老鸭一起庆祝。去年,超过450万人——几乎占瑞典人口的一半— 观看 1958年迪斯尼特别节目”从我们所有人到你所有人”,据英语欧洲新闻网The Local报道。自1959年以来,该节目每年都在那里播出。

每年这个时候的热门食物是肉丸,火腿,熏鲑鱼或腌制鲑鱼,腌鲱鱼以及称为土豆和凤尾鱼砂锅菜杨松的诱惑“Kerttu说。

印度

圣诞节是印度的国定假日。尽管只有2.4%的人口是基督徒根据 皮尤研究中心。圣诞老人出场和学校的庆祝活动在全国各地都很常见。

While parts of the country celebrate in different ways, Christian families in India typically combine western traditions with customs unique to India.

虽然该国部分地区以不同的方式庆祝,但印度的基督教家庭通常将西方传统与印度独有的习俗相结合。马尤尔·卡卡德 |时刻|盖蒂图片社

“圣诞节对我的家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庆祝活动,因为这是一年中大多数家庭聚集在一起的一次,”来自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的基督徒Isha Meleth说。”我们在房子前面建了一个圣诞婴儿床[耶稣诞生场景]……在平安夜。

Meleth说,两种受欢迎的圣诞菜肴是kheer,一种甜牛奶布丁,以及kallappam,一种在印度南部更常见的椰子和米煎饼。

日本

对于大多数日本人来说,圣诞节是世俗的事情,而不是宗教的事情。

许多日本人像情人节一样庆祝这个节日,情侣们一起度过一天,据日本铁路旅游公司JR Pass称。人们经常去吃晚饭,和他们的伴侣一起逛逛圣诞灯。

最常被讨论的传统之一——至少在日本以外——是这种文化对圣诞节炸鸡的迷恋,通常来自美国快餐连锁店肯德基。

One theory behind Japan's custom of eating KFC on Christmas is that it was a foreigner's food of choice for the holiday since turkey wasn't available. This inspired the company to market it as a Christmas food, a KFC Japan representative told CNBC.

日本在圣诞节吃肯德基的习俗背后的一个理论是,由于火鸡不可用,它是外国人在节日期间的首选食物。这激发了该公司将其作为圣诞食品进行营销,肯德基日本代表告诉CNBC。山崎雄一 |盖蒂图片社

肯德基日本代表Tatsuya Noguchi说,1974年一项名为”肯塔基州圣诞节”的假日营销活动推出了一项实践,现在数百万日本人都在庆祝这种做法。

根据Noguchi的说法,像”派对桶”或”圣诞包”这样的餐点的预订大约提前七周开始。他说,这家连锁餐厅在12月23日至25日之间也创下了今年最高的销售额。

“每年最繁忙的一天是12月24日,比年平均水平高出约5到10倍,”野口说。

菲律宾

一些菲律宾1.1亿人口中有92%是基督徒.圣诞节是菲律宾一年中最重要的时间,据说该国庆祝这个节日的时间比其他任何地方都长-从9月到1月.

“像许多拉丁文化一样,我在菲律宾的家人庆祝Nochebuena,这是平安夜之夜的一个大型庆祝活动,”半个菲律宾人的Siena Klinzing说。”它包括与家人聚在一起,举行盛大的盛宴和分享礼物。

For many Filipino families, Christmas is incomplete without lechon, a whole crispy-skinned roasted pig.

对于许多菲律宾家庭来说,如果没有lechon,一整头酥脆的烤猪,圣诞节是不完整的。诺埃尔·塞利斯 |法新社|盖蒂图片社

她说,她的家人熬夜,就像新年前夜一样,在午夜钟声敲响后立即祝大家”圣诞快乐”。

另一个重要的传统是Simbang Gabi,意思是”晚上的弥撒”,人们在黎明前醒来参加12月16日至24日的九天弥撒。相信那些完成所有九天的人可以祈求祝福,克林津说。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虽然阿联酋的官方国教是伊斯兰教,但该国某些地区庆祝圣诞节。

在阿布扎比和迪拜的酋长国,这是一件特别大的事情,那里居住着大量外籍人士。

Dubai has lighting ceremonies of large, elaborately decorated Christmas trees, like this one at the Al-Wasl Dome at the heart of Expo 2020 Dubai.

迪拜有大型、精心装饰的圣诞树的照明仪式,比如在 2020 年迪拜世博会中心的 Al-Wasl Dome。法新社|盖蒂图片社

商场和酒店通常装饰繁重圣诞树横跨多个楼层,根据迪拜的官方旅游网站Visit Dubai的说法。

12月期间,圣诞节市场、表演和餐厅的特殊节日菜单也很常见。

墨西哥

墨西哥的圣诞节以大型游行为标志,五颜六色的花车和服装,充满糖果的pinatas和耶稣诞生场景.但该国最受欢迎的习俗之一是Las Posadas,这是圣诞节前九天的庆祝活动。

Dancers in costume participate in a traditional Christmas and New Year parade in Chilpancingo, a city in the Mexican state of Guerrero.

穿着戏服的舞者在墨西哥格雷罗州的Chilpancingo市参加传统的圣诞节和新年游行。佩德罗帕尔多|法新社|盖蒂图片社

“每天晚上,人们都会组成一个歌唱游行队伍,代表马利亚和约瑟前往伯利恒的旅程,”他说。墨西哥美食博主梅莉·马丁内斯.

她说,这些游行通常在某人的家中达到高潮,每个人都聚集在一起参加派对,包括玉米粉蒸肉,圣诞潘趣酒和糖果等食物。马丁内斯说,其他流行的圣诞食品包括pozole,称为bunuelos的甜炸面团油条,以及一种名为champurrado的热巧克力饮料。

肯尼亚

圣诞节是肯尼亚许多人移民的时刻。包括首都内罗毕在内的城市在12月经历了一次人口外流,成群结队的人前往他们的家乡和村庄与家人团聚。

Believers of Legio Maria, a religious movement that sprung among the Luo people of western Kenya, attend an overnight Christmas mass near Ugunja, Kenya on Dec. 25, 2017.

2017年12月25日,在肯尼亚西部的罗族人中兴起的宗教运动”玛丽亚军团”(Legio Maria)的信徒参加了肯尼亚乌贡贾附近的一夜圣诞节弥撒。弗雷德里克·勒纳里德·|法新社|盖蒂图片社

大多数教堂在圣诞节前夕举行夜间守夜活动,人们在那里唱颂歌和赞美诗数小时,在肯尼亚长大的Shikriti Mandal说。

曼达尔说,圣诞节来临,家人和朋友都会有一场盛宴,通常包括烤山羊肉或羊肉,称为nyama choma。

南极洲

目前,南极拥有代表29个不同国家的70个永久性研究站,根据北极和南极旅游公司Oceanwide Expeditions的说法。

由于圣诞节通常的骚动缺失,电台找到了创造性的方式在同事之间庆祝。

A man dressed as Santa Claus is en route to visit the cruise ship Seabourn Quest on Christmas morning at Cuverville Island in the Antarctic Peninsula region.

一名打扮成圣诞老人的男子正在前往南极半岛地区库弗维尔岛的圣诞节早晨参观游轮Seabourn Quest。沃尔夫冈·凯勒 |光火箭|盖蒂图片社

“我们的五个南极研究站中的每一个都以自己的方式庆祝圣诞节,这取决于天气,”英国南极调查局的代表凯瑟琳麦克莱恩说。她说,有些人可能会烤火鸡,吃罐头和冷冻蔬菜,而另一些人则唱颂歌,看圣诞电影和玩棋盘游戏。

尽管有庆祝活动,但研究仍在继续,因为”仍然需要收集长期监测数据,”麦克莱恩说。

国际空间站

这就是圣诞节的精神,人类已经找到了一种方法,在地球上空227海里(420公里)处庆祝它。

根据美国宇航局的网站,国际航天中心上的宇航员在过去21年中庆祝圣诞节,光明节和新年,并在此过程中发展了一些传统。

国际空间站上的庆祝活动包括装饰空间站,享受传统食品的塑料袋版本,如火鸡,蔓越莓酱,土豆泥和饼干,以及拍摄送回地球的节日问候视频。

圣诞节在空间站上也来了两次,因为它落在俄罗斯东正教日历的1月7日,许多俄罗斯宇航员都遵循这一日历。

福克斯新闻 | 来自前苏联占领国家的移民震惊地发现共产主义在美国发展

罗马尼亚移民对支持共产主义的美国人说:”如果你不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没有什么能拯救你”

特尼萨哈基安| 福克斯新闻 1 天 之前发布

一位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移居美国的罗马尼亚移民说,支持共产主义的美国人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否则”没有什么能拯救你”。

“我并不是说世界上每个制度都是完美的,但考虑到历史和多年来记录的一切,支持共产主义是可悲的。这真的很伤心,”Bogdan Laurentiu告诉福克斯新闻。

34岁的劳伦蒂乌(Laurentiu)于2010年与一位朋友从以前被苏联占领的罗马尼亚搬到了美国,留下了他的整个家庭。他从事零售管理工作,住在东北,他说他”至今不后悔”。

他说,为了在美国取得成功,他做出的牺牲比他所能计算的还要多。但在美国生活了十年后,他说他感到”非常感激,非常荣幸来到这里,并有机会在美国生活。

1950年6月1日,苏联在德国柏林的Lustgarten举行的青年集会。这些年轻人举着约瑟夫·斯大林(Joseph Stalin)等共产主义领导人的巨幅肖像(如图)。

1950年6月1日,苏联在德国柏林的Lustgarten举行的青年集会。这些年轻人举着约瑟夫·斯大林(Joseph Stalin)等共产主义领导人的巨幅肖像(如图)。(FPG/Getty Images)

“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认为美国是自由的灯塔和希望的灯塔,”劳伦蒂乌告诉福克斯新闻。但他补充说,美国媒体和政治左翼的大声批评影响了超级大国的声誉。

劳伦蒂乌说,自从移居美国以来,他遇到的最令人震惊的惊喜是得知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支持共产主义

“如果有人在我来美国之前告诉我,有一天我会遇到或遇到支持共产主义的美国公民,我可能会当着他们的面笑,”他说。

西柏林市民在1989年11月10日的档案照片中继续在布兰德堡门前的柏林墙顶上守夜。1999年11月9日是柏林墙"倒塌"10周年。

West Berlin citizens continue their vigil atop the Berlin Wall in front of the Brandeburg Gate in this November 10, 1989 file photo. The 10th anniversary off the “fall” of the Berlin wall is coming up on November 9, 1999. (REUTERS)

劳伦蒂乌说,生活在苏联统治下的记忆在东欧人的脑海中仍然记忆犹新。

“在我在罗马尼亚生活的24年里,我没有听到一个人积极地谈论共产主义,”他说。

“但是当你和这里的人谈论这件事,你告诉他们……生活在共产主义下的人们的生活经历以及那里的生活……他们告诉你,你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劳伦蒂乌告诉福克斯新闻。

“我们在这里不是在谈论社会主义。我们谈论的是真正的左翼分子,他们支持共产主义和由此产生的一切……因为他们读了一个理论,”他说,指的是卡尔·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

在这张 1956 年 10 月 24 日的档案照片中,人们聚集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国家剧院前倒下的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雕像周围。匈牙利的起义始于1956年10月23日,在布达佩斯举行了反对斯大林主义政权的示威活动,11天后在激烈的战斗中被苏联坦克镇压。对于匈牙利来说,白宫的一位亲俄领导人为西方世界带来了希望,希望西方世界可能会结束对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及其在乌克兰东部的作用实施的制裁。相反,许多波兰人担心,在特朗普的领导下,美俄和解可能会威胁到他们自己的安全利益。对于大多数波兰人来说,北约代表着在困难的地理环境中建立一个持久的独立国家的最佳保证。

在这张 1956 年 10 月 24 日的档案照片中,人们聚集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国家剧院前倒下的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雕像周围。匈牙利的起义始于1956年10月23日,在布达佩斯举行了反对斯大林主义政权的示威活动,11天后在激烈的战斗中被苏联坦克镇压。对于匈牙利来说,白宫的一位亲俄领导人为西方世界带来了希望,希望西方世界可能会结束对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及其在乌克兰东部的作用实施的制裁。相反,许多波兰人担心,在特朗普的领导下,美俄和解可能会威胁到他们自己的安全利益。对于大多数波兰人来说,北约代表着在困难的地理环境中建立一个持久的独立国家的最佳保证。(阿帕德·哈扎菲/美联社)

劳伦蒂乌从未对政治感兴趣,直到2020年警察运动的取消资金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这促使他更密切地关注国内的政治力量。

他现在经营着一个政治评论TikTok账户”保守派移民”,该账户拥有超过11万粉丝。

“对我们来说,学习历史非常重要,”Laurentiu说。”而不仅仅是适合我们叙事的历史的一部分。

“很多人只是因为它很时髦,因为它很受欢迎……而不是有一点批判性思维,承认这个国家提供的一切,”他告诉福克斯新闻。”这个系统并不完美。我将是第一个承认这一点的人。这并不完美。但如果你全神贯注,不可能的事情就会发生。